跳至正文

团扇的历史和含义,团扇的历史和含义300字怎么写

团扇的起源,团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团扇的起源,团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于两汉兴起。从历史考究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西汉成帝时期,汉成帝独宠赵飞燕,嫔妃班婕妤回想起赵飞燕进入宫中之前,汉成帝对自己的宠爱,难免会产生寂寥的感觉。班婕妤摇扇时,每逢秋风起,都会使用团扇比作自己,并创作《团扇歌》抒发自己的心情,可以看出,在这个历史阶段,团扇与女子之间多就开始产生紧密的联系,也为后续的团扇文化发展和大家闺秀之间解不开的幽怨埋下了伏笔,在文人骚客笔下,团扇也逐步发展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宠的艺术象征。

2、于两晋隋唐逐步演变。在晋朝,随着三国时期战乱的结束,士大夫阶层重新成为社会上的上流阶层,团扇作为身份的象征之一,开始重新兴起,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文化艺术内涵,在晋朝,更是有权臣王珉使用团扇与嫂婢传情的故事,在东窗事发之后,嫂婢更是创作了《团扇郎歌》作为传情的诗词,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情歌之一,时至今日,该诗词也是象征美好爱情的经典诗词。可以看出,团扇在文学发展史上,象征“悲情”和“唯美爱情”的意象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宋代团扇画对后世画作有什么影响

宋代团扇画对后世画作有什么影响

一、团扇花鸟画对后世的影响

在宋代小幅花鸟画的影响下,元代以梅、兰、竹、菊为主题的折枝花夲创作达到高峰,宋朝团扇画繁盛的原因分析并在以后的明清乃至近代这种习惯仍延续不绝。由于折枝花鸟画是以局部特写的构图形式出现的,不言而喻最适合团扇这种载体了,明清时期,花鸟画创作中的折枝花夲成为一个重要的门类,有将画花奔说成画折枝。折枝花奔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已经作为一种美学形态贯穿于整个花鸟画史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一种审美的典范。

二、团扇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

宋人团扇山水画小品以其笔墨的趣味性和审美的诗意化与宋代诗词中的意境追求完全一致,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虽然以诗入画并非由此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却要从宋代算起。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的同时并举,使后者没有流于庸俗和呆板,使前者没有流于空疏和抽象。相反,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中出无限,与诗文发展趋势相同,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色。

宋代团扇山水画构图强调平远,也直接影响元代山水画在尺幅上的变化。元代山水画的画幅明显偏小,元四家作品没有北宋范宽、郭溪山水那种雄伟气势。这也是元代文人画兴起,追求平远,淡远的结果。明清以后,团扇成了一系列模式化的笔墨训练和抒发画家情感的载体,团扇绘画也成为艺术家们把玩笔墨的惯用形式。这种形式在明清尤其突出,无论晚晴册页,还是清代册页都延续这种套路。另外,送人团扇山水画小品主要是以水墨基础上的浅设色。南宋团扇山水画小品在后世小幅山水画的构图,笔墨状物等方面影响巨大。

三、团扇人物风俗画对后世的影响

随着绘画艺术的本身规律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以及封建文人士大夫文化修养的提高,绘画不仅是政治与宗教以“载道”的工具,而且逐渐成为精神享受的高级艺术品,文人士大夫在茶社饭后鉴藏书画作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绘画功能的演变是人物画纯艺术画的基础,由此宋代人物画不可避免地朝纯艺术化发展。

南宋宋元以后,壁画作者,绝为少见,自是已还,壁画几不为画人所习,而没落于漆工之手中。这种变化利弊兼有,好的方面是社会风俗、百姓生活入画,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绘画艺术与世俗生活联系密切了,且对社会生活真实的反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宋代团扇人物画遗韵所及,元、明、清以降,至今仍回响不绝。历数各代领一时风骚的代表画家,没有涉猎团扇画创作的,鲜有其人,这也更为宋代团扇画的艺术成就增加了评估的砝码。

古代的扇子

古代的扇子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谁知道有关扇子历史的知识?

扇子,最早称“翣”,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说 我国那时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们开初不是用它取凉,而是一种装饰品。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叫 “障扇”;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显示其威风。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到了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西京杂记》一书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据载当时的纨扇,大都用绢等丝织品制成。相传那时长安有个技术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缓,曾经制出过一种很大的“七轮扇”,只需由一个人操纵运转,就能使满厅堂的人感到凉爽。看来,这种扇子可能就是现在生活中的吊扇、台扇的鼻祖。

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与曹操画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驱暑,还 可以作为一种工艺品。人们可以在扇子上绘画、雕刻多种花鸟山水人物,或题诗写字,颇为高雅。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见一位卖 六角竹扇的老妇,就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老妇很不高兴。 王羲之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老妇拿出去叫卖,果然人们争相购买。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画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恽寿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现在,我国的扇子作为一种工艺品驰誉世界。郭沫若曾为扇厂工人欣然题诗一首: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

扇子还可以表现人的某种心理状态。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之句,描写周瑜的风度。杜牧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的 诗句,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唐人王建的《调笑令》云:“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描写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把扇子,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可增面目,人木三分的刻画出来。有的文艺作品还以扇喻人,被作为定情之物,《桃花扇》中就写侯方域给了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 之物”。后来李香君抗拒权奸,血染扇面,由杨龙友点染,画成一柄桃花扇。

中国的香木扇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

扇中之王

折扇的起源

《汉书》记载:“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驸马。”有人据此推断,便面是折扇。理由是“驸马”是扬鞭抽打马,所以才要合拢折扇才能赶马。另一说“驸马”是轻抚、轻拍。《史记·吴王濞列传》:“因驸其背”。《三国·魏书·武帝纪》:“驸手欢笑”。

唐代人颜师古为之作注:“便面,所以障面,盖之类也。不欲见人,自以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沙门所持竹扇,上褒平而下圆,即古之便面也。”所以,这里的“便面”不是折扇,是种上方下半圆的竹扇,直到唐朝僧人依旧在使用。 《蕉窗话扇》中写:“折叠扇通称折扇,古名聚头扇,又有称为聚骨扇者,始于北宋,其滥觞则远在南齐。《南齐书》:‘褚渊以腰扇鄣日’,《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

此外,四库全书本《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十二月戊戌,以司空褚渊入朝,以腰扇鄣日。”下有元人胡三省作注:“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自此便不断有人以之为据将折扇定为南齐所有。

清人钱泳《履园丛话》卷三《考索·扇》也是持用此说:“宋《通鉴》:‘褚渊入朝‘ 以腰扇障日。“胡三省注云:”腰扇’ 佩之于腰‘ 今谓之’折叠扇。’则隋唐时先有之矣。”这也是认为折扇在中国南齐时已有的原因

王雪涛《画扇》一书写:“南齐时就有了折扇,而在折扇上进行书画创作始于南宋初期。”洛文《扇子昔谈》:“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但胡三省从“腰扇佩之于腰”,并判断“今谓之折叠扇。”这其间没有举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所以胡三省的说法存疑。“腰扇”之名并非指其“佩之于腰”,而是言其形状中部较窄,两端宽阔,是一种中腰收缩的扇子。擅长考据的清代学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清人桂馥《札朴》卷四《腰扇》条云:“腰扇如腰鼓,谓中腰瘦减,异于团扇。”周一良非常赞同此观点,他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腰扇》写:“桂说是也。折叠之扇自北宋时始传入,南北朝时尚未有之。方以智《通雅》三十三《器用门》、梁玉绳《瞥记》七皆引宋人著作,论证北宋始有折扇,举证详确。然梁氏又引胡氏之此注,以为折扇‘其来久矣’,则非是。”清人姚范《援鹑堂笔记》中也指出胡三省说的腰扇,“亦是团扇,曲之可卷舒,与今日所谓聚头异。”更何况,“腰扇”之名也并非始于南齐,东汉已见之,写作“要扇”,其物则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泛论》:“周人墙置。”东汉高诱注:“周人兼用棺椁,故墙设,状如今要扇,画文,插置棺车箱以为饰。”晋张敞《东宫旧事》:“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纳妃同心竹二十,单竹扇二十。”“漆要扇”即漆饰的要扇。腰扇是一种比较大的屏扇,因形状中腰收缩而得名,主要起遮蔽或装饰的作用,根本不是折扇。所以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对此批正道:“胡三省盖后世之物妄为附会耳。” 明人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器用·宫扇类》:“折叠扇贡于东夷 永乐间盛行。陆文裕得杨妹子写扇,折痕尚存,东坡言高丽白松扇是也。智按:孙《韵》注:‘ 搊(音同抽)扇。’则唐人已有矣。”明代何宇度《益部谈资》也说,川扇“唐时此地已尝制之”,《中国风俗辞典》“折扇”条即以此为据认为起于唐代。《扇子趣话》中写“唐宋时,刚刚产生的折扇制作还很粗糙,很难普及。”认为“到了唐代有了折扇”。

其实唐代孙编著的《唐韵》到明代时已经佚失,公元11世纪宋真宗时,陈彭年等奉召根据唐代流传下的《切韵》、《唐韵》等一系列的韵书进行刊定和撰集,重新修订成一本《广韵》。在《宋本广韵·有韵》原文中是:“ 搊,扇别名。”并没有确指“搊 ”是哪种扇子。即使是折扇,也只能说明宋代有折扇,不能作为唐代有折扇的证据。与方以智同时代的人陈贞慧则认为扇“抑亦团扇之折叠者。”而且方以智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写道:“……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折扇,盖自北宋已有之……《唐韵》有搊扇,殆亦折扇之萌芽呼?”即使搊扇是折扇的“萌芽”,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折扇。更何况,方以智也不敢十分确定搊扇既是折扇的萌芽。《汉语大字典》在“搊”字下云:“一种扇子的名称,即折叠扇。”《汉语大词典》中“搊扇”词条下直接说“即折扇”。 折扇出现于北宋的说法有诗句的题咏进行佐证。如:金·完颜《蝶恋花·聚骨扇》:“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杯中透。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中国画大致可分为哪三大画科

中国画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1 、人物画 人物画的历史进程: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